晋城市财政内控制度建设呈现七个特点

来源:晋城市财政局 时间:2016-11-03

关键词:

一是领导高度重视。市财政局党组把内控制度建设作为2016年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纳入各科室和市财政局对县区财政部门目标绩效考核责任书,相应提高了考核分值,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标准。党组会议对每个步骤、每个环节、每个节点的工作都作了具体的安排部署并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党组书记、局长作为内部控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对内控工作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亲自过问、亲自督办;各分管领导对分管科室制定的专项风险防控办法和内部操作规程,进行了认真审阅,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市财政局内控办主任多次召集相关科室负责人就内控制度体系框架内容进行座谈、商讨。市财政局主要领导调整后,新到任局长随即听取了内控办关于内控制度建设情况的专题汇报,对如何强化制度执行等后续工作作了具体的安排部署。

二是动手早,行动快。在2016年初召开的全市财政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会议和财政工作会议上,市财政局局长、纪检组长、分管局领导分别就财政部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向全体干部职工作了广泛动员。新年伊始第一次党组会议,专门研究部署了我市财政内控体系构建工作,明确了承担任务的责任科室和责任人,提出我市财政内控制度建设要走在全省前列的工作目标。

三是紧锣密鼓,一环扣一环。4月10日印发了《晋城市财政局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内部控制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范围、制度体系建设内容和实施步骤。4月15日成立了市财政局内部控制委员会,党组书记、局长作为内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任委员会主任,各分管领导为副主任,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承担内控工作的日常组织协调,内控办分7个工作小组,由牵头科室的科长任小组长,科室(单位)设立内控管理岗位,进一步明确了内控办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建立起分工明确、责任清晰、齐抓共管的内部控制组织架构。4月20日,印发了《晋城市财政局内部控制基本制度(试行)》,确定市财政局财政内控体系为“1+8+N”模式,具体分为三个级次:第一级次为基本制度;第二级次为法律风险、政策制定风险、预算编制风险、预算执行风险、公共关系风险、机关运转风险、信息系统管理风险、岗位利益冲突风险等八个专项风险防控办法;第三级次为三十个科室(单位)内部操作规程。6月15日,八个专项风险防控办法经过多次征求意见、反复修改后提交市财政局内部控制委员会会议通过并印发。8月25日,21个科室、9个局属事业单位,根据内部控制基本制度和专项风险防控办法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责,在认真查找科室风险点、评估定级、完善风险防控措施和工作流程、界定各个环节和各个岗位责任的基础上,制定了内部操作规程,绘制了流程图。

四是群众广泛参与。市财政局内控制度建设工作,凝聚了全局干部职工的心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由预算科、综合科、人教科、法税科、办公室、信息中心等牵头科室的科长和工作人员,认真梳理预算编制、执行、机关运转等财政管理重点业务领域和主要工作环节,仔细分析可能存在的业务风险和廉政风险,针对性的制定了专项风险防控办法。市财政局机关21个科室、9个局属事业单位的同志每个人对照岗位职责,认真查找风险点,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完善工作流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劳动。通过人人参与内控制度建设,内控意识显著提升,内控理念根植于心。

五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市财政局内部控制制度服务于局机关各科室和局属各事业单位,贯穿于财政各业务流程和各个工作环节,覆盖所有岗位和人员,任何人都没有超越内部控制制度的权利。在制度顶层设计上把内控重点聚焦在财政权力运行的核心业务、关键环节,并有针对性的制定了相应的风险防控办法,同时兼顾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政府采购与购买服务管理、内部审计监督等工作内容,既坚持了全面性原则,又突出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六是上下一盘棋,整体同步推进。市、县财政部门都把内控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了内控工作委员会,并由主要领导担任主任,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对工作进行部署和安排,明确了内控工作责任,排出了进度表,市财政局对县区的工作进展情况进行了重点督查督办,全市财政系统形成了一把手亲自抓、班子成员合力抓、全体财政干部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另外,省厅监督局的领导,对我市内控制度建设提出了一些非常中肯的意见,给予了许多指导和帮助,有力的推动了我市工作的开展。

七是日常管理制度与内控制度相融合。2011年以来,围绕建立健全符合公共财政需要的现代财政管理制度,市财政局先后制定了288项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在内控制度建设过程中对这些制度和规范重新进行了全面的“废改立行”,保留执行的制度213项,并把这些日常管理制度融入到内控体系制度之中,用内控机制来检验修正日常管理制度,实现了内控管理制度和日常管理制度的有机融合。